金融助力小微企业增韧性强活力
从田间地头到衣食住行,金融机构以向下扎根的普惠金融,接续着人间的烟火气,诠释着普惠的温度与诗意。
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吸纳就业、推动创新和助力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容忽视。
过去一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出台多项措施,引导银行、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有效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普惠金融已全面实现量增、面扩、价降。
“从总量而言,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不是突出问题。”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应继续调整优化相关政策,创新方式和手段,使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更具有效性、精准性。”
政策引领 普惠金融量增、面扩、价降
2024年,我国出台多项措施,普惠金融政策的顶层设计不断健全完善,小微企业融资的可得性、满意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覆盖面更广,金融政策惠及更多群体。去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支持范围由单户授信不超过1000万元放宽到2000万元,延续实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适当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
有效性提升,免除小微企业“后顾之忧”。2024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做好续贷工作?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将续贷范围从部分小微企业扩展至所有小微企业,进一步扩大了普惠金融的覆盖面。
可得性增强,打通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里”。去年10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地方相应建立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
总体来看,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发布实施,有力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贷款增速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超过6000万户,已经覆盖了约三分之一经营主体。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在普惠金融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企业融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小微企业融资贵得到了明显改善。
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两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1个百分点,两次下调央行政策利率共0.3个百分点,推动贷款利率稳步下行。数据显示,2024年12月,我国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约3.43%,同比下降0.36个百分点。
春风化雨 银行业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推动下,各家金融机构将小微企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助力相关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近年来,各家银行也纷纷亮出“实招”,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金融资源投入。
“既要维持生产,又要建设厂房、购置设备,还有贷款即将到期,压力实在太大了。”刚刚开春,湖北省洪湖市某电缆股份有限公司车间便忙碌起来。在企业负责人看来,邮储银行的普惠贷款好似一场“及时雨”,让企业可以安心投入生产经营。
记者了解到,邮储银行积极贯彻落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相关要求,截至今年2月中旬,已向“推荐清单”内小微企业授信超4100亿元,累计放款近3000亿元。
各家股份行也开足马力护航小微企业稳健前行。自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以来,中信银行各级机构累计走访小微企业共3.8万户。截至今年1月末,中信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73万亿元,同比增长13%。
2024年,平安银行普惠金融打造“4+1”产品体系,推出“科创贷、担保贷、信用贷、抵押贷”四个标准产品和一个综合服务方案“场景贷”,全方位覆盖中小、小微、涉农和科创客群。
精准“输血” 破解民营小微发展难题
在政策引导和推动下,小微企业“喊渴”、金融机构“喊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满意度得到了切实提升。
然而,仍然有部分民营小微企业“造血”能力不足,需要金融机构精准“输血”、有效支持。
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提出,“要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持续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继续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接下来,该如何进一步推动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
“民营小微企业需求各有不同,应针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匹配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精准‘输血’,助力‘造血’,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董希淼表示。
“金融服务要更加突出重点。”董希淼进一步补充说,全国个体工商户约1.25亿户,占各类市场主体的三分之二,是“小微中的小微”。应把个体工商户作为当前重要服务对象,作为小微金融发展的“第二曲线”。
“从中长期视角看,做好普惠金融业务的关键是‘科技赋能、服务创新、聚焦重点’。”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金融团队主管李佩珈表示,“商业银行需要通过科技赋能、服务创新、融合发展等多种方式探索商业化、市场化和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