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探索

既要有政策 又要有服务 推动普惠金融提质再升级

时间:2024-10-31  来源:金融时报  

  10月23日,财政部发布通知,下达2024年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合计约107.3亿元,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这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的一项重要部署,也是提升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政策质效的一次细化落实,为进一步支持各省市开展创业担保贷款贴息、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建设、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等工作提供了切实的资金保障。

 

  作为中国特色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服务实体经济而生、而兴、而强的普惠金融,与千家万户紧密相连。过去十余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金融机构,持续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全力服务社会民生,着力提升普惠信贷增量扩面、提质增效,积极打通金融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里”。

 

  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7%;授信户数达6239万户,已覆盖超三分之一经营主体;全国涉农贷款余额50.47万亿元,同比增长11.6%。

 

  普惠金融,“普”是目标,“惠”是关键。实现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兼顾“普”与“惠”,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满意度,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普惠金融体系。

 

  那么,基于当前已经取得的成果,如何助力普惠金融提质再升级?

 

  要从政策端和服务端入手。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在9月5日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强调,“政策取向+金融机构服务”是发展普惠金融的两大支柱,一方面要有政策,另一方面还要有金融机构的服务,缺一不可。

 

  作为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石,在政策层面,需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突出发展重点,出台更加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用好用足货币政策工具、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让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同时,建立健全适应普惠金融特点的监管政策和评价体系,既要鼓励金融创新,又要防范金融风险;加强跨部门协调,统筹推进普惠金融各项工作,提高政策落实效率。

 

  在金融机构层面,金融机构的服务创新与升级是普惠金融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立足当前小微企业呈现的量增、面扩、价稳的融资态势,金融机构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差异化优势,突出特色化服务功能,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确保信贷资金直达小微企业,聚焦痛点难点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另一方面,要用好技术,推动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深度融合,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便利度和可得性。

 

  如何让信贷资金精准直达有融资需求的困难企业?

 

  相关部门对此陆续作出新部署。10月15日,金融监管总局与发展改革委联合召开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动员部署视频会议提出,通过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深入园区、社区、乡村,全面摸排融资需求,形成“两张清单”,把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推荐给银行机构,银行机构及时、精准对接,实现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10月25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推出的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该平台主要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

 

  近期,政府和监管部门多次强调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性,引导金融机构强化科技赋能和数据引领。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下一步,金融机构将重技术应用、重落地实效。具体来看,探索普惠金融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交叉融合,加大金融科技研发投入,开发个性化金融产品,提升数字化获客能力,打造数字普惠金融平台等将成为工作重点。